《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12  浏览次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理论类)

    16学时

    1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专业D17各专业

先修课程

建议开课学期:第12学期

开课部门:基础学院

 

主撰人(签名):于美亚                     审核人(签名):

时间:  2017  8  11             时间:         

                                                            

 

一、课程简介与定位

(一)课程简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等文件要求开设的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控制自我,积极调节个人的心理状况,促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时代、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定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干课程,也是学校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之一。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养,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意义。通过典型案例、心理测试和课堂活动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使学生树立预防重于治疗、教育重于咨询的理念,防止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局限于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切实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1. 能力目标

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如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

掌握心理调适技能,如压力管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环境适应技能等;

掌握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生涯规划技能等。

2. 知识目标

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

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3. 素质目标

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

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教学单元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2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2、大学生心理咨询

3、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2、了解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和心理疾病;

3、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建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以及自助求助的意识。

(三)作业要求(实践):

      完成新生心理普查:每位同学需参加由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组织的心理普查,完成UPI(大学生人格测试)、16PFBDI贝克抑郁量表。

 

 

  教学单元二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2课时)

(一)教学内容

1 自我意识概述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3、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及其调适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认识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2、掌握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能够识别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原因,并能够对其进行调适,建立自尊自信的自我意识。

 

 

教学单元三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2课时)

(一)教学内容

1、人格概述

2、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3、大学生常见的人格偏差与调适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人格的基本知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自我人格发展状况

2、掌握大学生常见人格缺陷的表现、形成原因及调适方法

 

教学单元四    大学生学习心理(2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大学生学习特点与心理机制

2、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潜能开发

3、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及调适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大学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与学习心理特点

2、了解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

3、学会调适学习心理障碍,使自己拥有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

 

教学单元五    大学生情绪管理(2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情绪概述

2、大学生情绪特点及其影响

3、培养良好的情绪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自身的情绪特点

2、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自主调控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教学单元六   大学生人际交往(2课时)

(一)教学内容

1、人际关系概述

2 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影响因素

3、大学生人际交往原则及技巧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特点及类型

2、了解人际关系障碍的类型及调适方法

3、理解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4、掌握基本的交往原则和技巧,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单元七   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2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性心理的发展和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2、大学生性心理问题及调适

3、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

4、提升大学生爱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

2、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对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

 

教学单元八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2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生命的意义

2、生命困顿与心理危机

3、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

(二)教学要求

1、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2、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预防心理危机,维护生命安全

 

课时分配表

章节与内容

理论

教学

备注

教学单元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2

 

教学单元二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

2

 

教学单元三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2

 

教学单元四  大学生学习心理

2

 

教学单元五  大学生情绪管理

2

 

教学单元六  大学生人际交往

2

 

教学单元七  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

2

 

教学单元八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2

 

合计

16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

1、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管理作用。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通过课堂传授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外,还应结合心理学知识,测评工具等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行动。

3、组织学生通过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一般控制在10-15),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分享生活经验;

 4、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编制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结合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和方法,结合课堂实践,增加学生心理体验的经验,促进课堂教学与活动的有机融合。

(二)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的目的主要是考核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能对自己的情绪、人际、学习、生活等进行自我管理,能对自己的成长与发展进行梳理,最终能够达成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以过程性考核结合卷面考核综合评定成绩, 结合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拟采取平时考查与学业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内容与要求

权重

平时常规评价

考勤

20%

课堂表现

10%

过程与结果评价

随堂练习

20%

撰写个人成长报告

50%

合计

100%

(三)参考书目

1.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 汪海燕,马奇柯. 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3.马建青.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5

(四)教学资源

1、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自行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提高课堂信息量,多种视频材料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直观的理解教学内容,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名人传记和影视资料:介绍名人的励志故事和学生案例,增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自我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完善人格。

3、网上课程平台:建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平台,提供帮助学生通过学校心理网站进行课外自我测评、案例库和答疑等。

(五)其他说明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本课程在教学中不宜涉及过多过深的理论,应紧密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2、坚持知行并重的原则。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育,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团体辅导等,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3、坚持针对性原则。本课程应根据高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贴合学生实际心理需求。

版权所有: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 备案:浙ICP备11036339号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四明路666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