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12  浏览次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理论+实践类)

    42学时(其中实践环节学时数:14学时)

    3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先修课程:无

建议开课学期:第1学期

开课部门:基础学院

 

主撰人(签名):陈蕾                审核人(签名): 张云飞 

时间:2017823               时间:2017827

                                                            

 

一、课程简介与定位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必修课程,适用于大一新生学习,它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二门课程比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它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知和行的统一,在传授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实践和行为,更重视“规范”向实践的转化。

结合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课程从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人才的具体要求出发,着重解决高职高专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人才以品德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养成问题,以发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主旨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化知识为行动,最终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为其成为合格的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人才奠定良好职业素养。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在原先宽泛的品德教育理论体系中,着力凸显出有较强针对性的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人才职业素养教育主题。课程紧扣增强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人才职业素养这一具体目标,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凸显“责任”、“生命”、“仁爱”、“诚信”、“敬业”、“守法”等教学主题。如:结合教材第二章的爱国教育,凸显出了“责任”教育;结合教材第三章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凸显出了生命观教育;结合教材第四章传统道德教育,凸显出了“仁爱”教育;针对第五章的职业道德教育,凸显出了食药行业职业道德教育、敬业教育;针对第七、八章的法律内容,凸显出了法制观念教育。

    在实践教学方面,紧扣提升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人才职业素养这一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生观大辩论、校园价值观微调查、“诚信从我做起”情景剧、观看法律影片。实践考评分占到总分的20%

    为了实现“知行合一”的课程目标,课程考核凸显两个“结合”:理论测试与实践核评相结合;期末的总结性评价与教学过程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并加大过程评价的比例。目前过程评价与期末总结性评价的比例为6:4

(二)总体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从总体来说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多学科知识,解决学生在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围绕高职高专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具体任务应包括:

1、按照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向学生系统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意义、内容、方法和基本理论。

2、从当代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思想道德状况出发,回答高职高专学生在人生、事业、理想、爱情等方面普遍关心和迫切要求解决的有关德行修养问题。

3、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教育,以提高学生对法的信仰、人格平等、自治自律精神的培养和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

4、帮助高职高专学生树立起正确道德评价标准,自觉实践社会主义道德,加强自身修养,强化职业认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的实践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1.能力目标

1 能够在了解大学生活和高职高专生活的特点、高职高专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初步培养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
    
2)能够在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培养合理生存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3)能够将道德的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成为校园道德生活的主体,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
   
4)能够运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分析和解决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领域的现实法律问题。
   
5)能够在熟悉职业素质、职业理想及选择、职业法规等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成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2.知识目标
  
 1)认识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了解高职高专教育的内涵、特征、发展趋势,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将远大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2)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
   
4)了解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5)了解职业道德的涵义及养成、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择业与创业的方法,明确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维权的途径。

3.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2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一)教学内容:

1. 适应人生新阶段: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的区别。

2. 肩负历史新使命。

3.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4.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大学生活特点,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自觉培养优良学风。

2熟悉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

3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4熟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5. 掌握大学的内涵和大学学习方法。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一)教学内容:

1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理想、信念的概念;理想信念在成长成才中的意义。

2.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3.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理想与实践的关系;实现理想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第二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一)教学内容:

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的科学涵义。

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性。

3做忠诚的爱国者:个人理想与爱国主义的统一。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2. 掌握新时期青年的社会责任。

3了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4. 熟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5. 熟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一)教学内容: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的涵义及其内在关联。

2.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人生价值的内涵、标准及评价。

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生命的宝贵和价值,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

2. 了解人生目的对人生实践的重要作用。

3. 熟悉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端正人生态度。

4. 熟悉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5. 掌握对待人生环境和处境正确态度。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一)教学内容:

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道德的起源、社会作用及本质。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4.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信对大学生的意义。

(二)教学要求:

1熟悉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2.掌握以“仁爱”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3.掌握以“诚信”为底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

4.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提高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一)教学内容: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内涵及其特点;社会公德内容的发展。

3.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法律对社会公德建设的支持作用。

4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职业道德的特征;劳动法相关条款。

5.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

6.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爱情的本质;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公共生活的特点,正确认识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熟悉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3.了解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努力做维护公共秩序的模范。

    4掌握食药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

5. 熟悉职业生活中的基本法律知识。

6.掌握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7.熟悉爱情在人生发展中的位置。

8.了解婚姻家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一)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法律内涵。

2. 法的本质;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3.我国宪法的基本制度也基本原则。

(二)教学要求:

1熟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2.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况。

3.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一)教学内容:

1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法制、法治与人治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观念、法律权利与义务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内涵及特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3.维护法律权威;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习惯。

2.熟悉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3.掌握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4掌握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一)教学内容: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2.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3.依法行使权利;依法救济权利;尊重他人权利;依法履行义务。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法律救济的基本途径。

2. 熟悉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3.掌握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

 

 

 

 

 

 

 

课时分配表

章节与内容

教学时数

备 注

理论

教学

实践

教学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2

2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3

 

第二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3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4

3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2

2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4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2

3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4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4

 

机动

 

2

 

随堂考试

 

2

 

小计

28

14

 

合计

42

 

 

 

实践项目一   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实践内容:走访宁波市区或近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向大家介绍,以此激发青年一代爱国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二)实践要求

      1、将参观走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图片、视频、资料、感想集结成一份PPT

      2、参与人数每组不得超过3个。

    

实践项目二  人生观大辩论

(一)实践内容:针对对当前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挣大钱”、“当大官”、“包二奶”等人生观和价值观,展开辨析和辩论。针对本校学生开展线上或线下价值观微调查活动,分享调查结果,交流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实践要求:

1、辩论赛

1)时间:2课时

2)要求:安排2

    3)参加人数:主持2人;辩手8人。共18人。

4)评委5人(课代表+学习委员)

2、药校学生价值观微调查

1)时间:1课时

2)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制作PPT,分享调查过程,展示调查结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原创,要求提供真实有效调查数据。

445人一组。

 

实践项目三  道德品行、文明礼仪主题情景剧

(一)实践内容:以“道德品行、文明礼仪”为主题,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一个小品、相声、短剧或原创视频。

(二)实践要求:

1、主创人员不能超过6

2、视频制作要求原创

  

实践项目四 法律影视作品赏析

(一) 实践内容:观赏法律影视作品

(二) 实践要求:

1、 集体讨论

2、 每人撰写观后观

 

实践课时分配表

章节与内容

实践形式

教学时数

备 注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讲

2

或选项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二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或选项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辩论赛、微调查

3

或选项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道德品行、文明礼仪主题情景剧

 

2

或选项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或选项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观看电影,并组织讨论

3

必选项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机动

 

2

 

期末考试

 

2

 

小计

 

14

 

、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坚持“活”字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演讲式教学法、游戏式教学法等。教学中凸显师生双向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自然交流和沟通,激励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将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入课堂,注重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评价

评价体系是教学的指挥棒。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并加大了过程性评价的评分比例,意在强化“知行合一”教学效果。课程终结性评价采取闭卷考试。过程性评价以实践活动作业、平时表现等相互并存的多维考核方式对学生公正、公开、公平地予以严格考核。平时成绩即学生的考勤、课堂参与、听课笔记记录情况占总评40%, 实践活动成绩占总评的20%,期末考试占总评的40%。且为考量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将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奖惩表现进行评定,如有参加公益类活动,可酌情给予学生一定的附加分,具体标准由任课教师掌握,如本学期受到学校警告以上处分的,则平时分中的30%计为0分。

 

评价内容与要求

权重

平时常规评价

考勤

10%

回答问题、完成作业

20%

学习态度

10%

自我评价、他人评价

附加分

过程与结果评价

主题实践活动

20%

参加公益活动

附加分

受到学校警告以上处分

平时分40%计为0

期末考试

40%

(三)参考书目

1.甘来、陈阳、苏力编,《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3. 张千帆著,《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15年。

4. 梁慧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17年。

5.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6年。

    6.刘星著,《西窗法雨》,法律出版社,2013年。

    7.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8.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9.冯象,《政法笔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10. 居斯塔夫·勒庞著,《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5年。

    11. 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年。

    12. 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中信出版社2013年。

(四)教学资源

1、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

教师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全程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图片等丰富多彩的资料,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网络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本课程依托网络教育技术制作了一个供学生远程学习的平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学习掌握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相应的学习,通过网络课程学生可以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很方便的获得课程学习的各种信息与资料,教与学突破了物质的局限,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学生认识理解更容易深入,深受学生的喜爱,优化了教学效果。

版权所有: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 备案:浙ICP备11036339号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四明路666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