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创业》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就业与创业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理论类)
学 时:32学时
学 分:2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建议开课学期:第1学期
开课部门:基础学院
主撰人(签名): 石春宇 审核人(签名): 汪东平
时间: 2017年 8月22日 时间: 2017 年 8 月22 日
一、课程简介和定位
《就业与创业》是根据教育部要求,同时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面向高等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所开设的一门通识任选课。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通过课程学习,激发创业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设计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促进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为导向,旨在加强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对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形势进行分析,对当代高职高专在校生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进行调研,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引领,以引导高职学生理性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为课程主线,以各专业学生应共同具备的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创业意识与能力为依据,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教学内容,通过知识讲授、典型报告、案例分析等活动项目来组织教学,倡导学生在项目活动中树立自主意识、职业意识和创业意识,确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为实现自身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功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分就业教育教学环节和创业教育教学环节,其中就业教育环节合计8课时,创业教育教学环节合计20课时。其中,穿插创业知识讲座、创业计划书设计等教学与实践内容。本课程总课时为30课时。
(二)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个性化创业指导为辅,理论和实践课程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提供必要的指导。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国家创业方针政策,锻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创业意识。
1.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树立信心,掌握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等。
2.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创业形势和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把握职业选择的原则和方向;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3. 素质目标
通过理论实践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趣味横生的案例分析、教师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自信心,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职业观;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单元一 就业准备与求职方法(4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医药类高职大学生就业现状
2.知识、能力、心理方面的准备,以及必备的职业素养
3.就业信息的搜集与处理
4.求职材料准备
5.笔试、面试的技巧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状况,医药类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趋势及应对
2.掌握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途径
3.学会调节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4.了解就业信息的相关内容及特点,以及就业的分类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
5.分析和掌握目标就业信息以及获得途径,就业信息的搜集和正确使用
6.熟悉并掌握求职材料的编写及应注意的问题
7.掌握求职礼仪,笔试和面试技巧
(三)作业要求
1.制作个人求职简历
单元二 创新创业课程概述(4课时)
(一)教学内容:
任务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任务二: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任务三:创业教育实施模型及课程设置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创业教育的目的;
2.了解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
3.了解创业教育实施模型;
4.了解整体的课程安排;
单元三 创业基础之认知篇(6课时)
(一)教学内容:
任务一:认识创业
任务二:认识创业者
任务三:认识企业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什么是创业;
2.掌握创业和打工的区别;
3.掌握创业中的一些危险想法;
4.了解创业自己需要付出什么;
5.掌握创业者所应拥有的特质;
6.了解企业的类型
单元四 创业基础之体验篇(8课时)
(一)教学内容:
任务一:决定成为创业者
任务二:开发成功的创业创意
任务三:将创意转化为企业
任务四:管理并使企业成长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如何做出企业决定
2.学会分析创业可行性。
3.学习开办企业要考虑的因素
4.初创企业常见挑战及应对
单元五 创业基础之核心篇(10课时)
(一)教学内容:
任务一:创新精神
任务二:创业心态及常见困惑
(二)教学要求:
1.创业意识的启发、技能培养
2.创业心里及失败分析
课时分配表
章节与内容
|
教学时数
|
备 注
|
理论
教学
|
实验
教学
|
单元一 就业准备与求职方法
|
4
|
|
|
单元二 创新创业课程概述
|
4
|
|
|
单元三 创业基础之认知篇
|
6
|
|
单元四 创业基础之体验篇
|
8
|
|
单元五 创业基础之核心篇
|
10
|
|
|
小计
|
32
|
|
|
合计
|
32
|
|
|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
1、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管理作用。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通过课堂传授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外,还应结合心理学知识,测评工具等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行动。
3、组织学生通过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一般控制在8-10人),鼓励学生采取公司制的方式开展课程要求的实践活动;
4、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编制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集中教学形式包括报告会、专题讲座、影视教育等形式;分散教学形式包括辩论赛、职业规划大赛、创业计划竞赛等。
(二)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的目的主要是考核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否思考并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掌握了求职的技巧和方法;是否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是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培养自己管理自己,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职大学生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以过程性考核结合卷面考核综合评定成绩,其中,过程性考核占60%包括:课堂考勤10%,缺席(包括旷课,请假)1/3以上者不得参加终结性考查;小组活动成绩20%;社会实践作业10%;课后作业20%。创业计划书占40%。
|
评价内容与要求
|
权重
|
平时常规评价
|
课堂考勤
|
10%
|
课后作业
|
20%
|
|
|
|
|
过程与结果评价
|
小组活动成绩
|
20%
|
社会实践作业
|
10%
|
|
|
创业计划书
|
40%
|
总计
|
100%
|
(三)参考书目
教材:《就业与创业》职业院校通用能力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1、张凤,赵敏.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邹葆清.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宋振杰.新员工职业化六大关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与人合作能力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张天桥.让梦想照进现实:大学生创业第一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肖俭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程[Z].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7、迟英庆.创业理论与实务[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8、共青团中央等.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试用本)教师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四)教学资源
1、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自行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提高课堂信息量,多种视频材料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直观的理解教学内容,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名人传记和影视资料:介绍名人的励志故事,激励学生勇于拼搏,增强学生自信心。拓展学生的视野。
3、网上课程资源库:建立了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平台,提供帮助学生课外自我测评、案例库、和答疑系统等网上资源,学生可以随时登陆进行讨论。
4、加强实体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发动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有效资源,如招聘会、交流会、创业基地、勤工俭学岗位、夜市地摊等,通过多种多样的观察与学习、交流与实践,把所学的理论与现实社会更好的结合,从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五)其他说明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本课程在教学中不宜涉及过多过深的理论,应紧密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2)坚持知行并重的原则。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育,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企业家讲座、校友座谈会,结合理论讲解,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3)坚持针对性原则。本课程应根据中职学校校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针对学生就业心态、创业心理与社会实际存在脱节的现象,针对性安排教学内容和实践性教学环节。